https://sspai.com/series/268/list 该系列文章的阅读笔记
一、明确文章的起点和终点
在正式动笔之前,先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:
-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?
- 这篇文章传达了什么信息?
- 这篇文章中的「我」是谁?
- 这篇文章中写给谁?
就像在旅行之前,需要先定好旅行的起点、终点与途中行程。在开始一趟写作之旅时,我们脑中可能是一片混沌,但通过先厘清这些问题的答案,能帮助我们把自己脑中的一个想法或者灵感,变成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。
写作的起点: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欲
- 表达欲是写作的源动力
- 表达欲是坚持写作的理由
写作的终点:明确文章的目标
写前三问:
- 这篇文章传达什么信息?
- 「我」应该如何传达文章的主要信息?
- 哪些人会看这篇文章?
二、收集文章的素材
素材管理分为三步:搜索、整理和使用。
这一节跳过,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搜索整理能力。
三、组织文章大纲
为什么我们需要大纲
因为会遇到这些问题:
- 文章逐渐偏离主旨,花费了太多文字在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地方,写作激情在这个过程里慢慢丧失
- 不知道还要写多少,对未完成的部分逐渐心生恐惧,于是在畏难心理的挣扎中放弃了完成这篇文章
- 随着写作的推进,有些原本设想好的内容在写作中遗忘了,有一些临时想到的内容又被塞进了文章
- 文章结构混乱,写完自己读起来都会很觉得不知所云
大纲的主要两个作用还是:
- 聚焦中心
- 观察未来文章全貌
通过列大纲,可以帮助你聚焦文章的中心,让你更好地让各个段落都始终紧贴选题,让整个文章看起来「言之有物」,还能在出现偏离主旨征兆出现之初就可以进行预防,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。
观察全貌则可以帮你确定文章每个部分的逻辑关系,让整个文章「言之有理」,同时还可以提前对想写的内容进行检查,甚至可以记下一闪而过的灵感。
如何开展大纲
不要理解为要写成一份思维导图,或者是用到类似 Workflow 的清单式文档。
其实恰恰相反,我们更建议你从一个点出发,从下而上地梳理出文章的「大纲」。
基础大纲
一份好的大纲,是需要从零开始不断迭代,加上随时记录突如其来的灵感。
最好在这样的APP上记录大纲:
- 打开即能输入,可以随时修改
- 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同步
- 可以按照一定的层级组织大纲
一旦来了灵感我们所要作的事情就是把灵感记下来,无论长短,甚至是几个能在日后帮助你回忆那一刻想法的关键词就可以,这就是基础大纲。
拓展大纲
拓展大纲要做的就是把关键字拓展成具体的词组,这些词组可能是你收集到的资料、你的观点甚至是你还未明确的想法,把所有你想写的内容全部写下来。
扩展以后就需要组织逻辑,你要做的就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去整理逻辑关系。这不仅可以让你在写作时更清晰地展开和扩充全文,还能够让你正确地分配精力到更重要部分上(或者说是适当省略不需要的地方),还可以提前埋设那些可以引起读者的内容,让他们更想往下读。
说明文的逻辑依次不外乎:引入、过渡、陈述、总结这四个阶段。
而所谓的「列大纲」,其实就是组织出了文章的四个阶段,并将合适的素材安置其中。你不需要过多地考虑文章的细节,例如观点的表述方式、陈述部分的遣词造句,只需要将文章的结构理清,就是一份在写作阶段能帮到你的大纲。
四、学习常见的写作框架
常见的写作误区
毫无组织地堆砌素材
- 比如大多数手机的开箱视频,都是先打开包装,然后事无巨细地描述包装内的物件,再开始介绍手机的外观、硬件配置,最后开机,打开几个常用的系统应用进行展示
- 通过一系列堆砌具体数据、主观体验,很难让观众发现产品「新」在哪里,进而体验不到产品的特别之处
- 读者的注意力全被冗余的信息所消耗了
体验没能传达给读者
- 例如在一些硬件测评中,硬件参数被单独拿出来做数值大小的对比,观众只能得到 A 产品比 B 产品(参数上)强的结论,至于具体 A、B 产品之间的差距和体验,就没能传达出来
常见写作框架
下面的写作框架建议直接阅读原文,这样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。
- 写作框架 - 介绍新事物 适用于新产品、新技术、新事物的体验
- 写作框架 - 解释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适用于解释概念、宣传自己的理念等明确
- 写作框架 - 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题,适用于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
五、常见的写作方式
内容解耦法
解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分类的过程,根据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尽可能地去划分成最细粒度,再将内容或性质存在高度相关的部分归类合并组合到一块。
开始写作时,无论是否存在既定的大纲,先行书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,尽可能让观点得到输出。
它们可以是简单几个字、一句话、一段概括性描述,甚至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,它们共同构成了文章的单元片段,这些片段足够简单,简单到不需要考虑是否进一步润色,或是用更为精炼的字词去替换当中的个别描述,因为这是即将完稿时才会做的事情。
随着这些单元片段积累得越来越多,然后进一步将它们进行组合、编排甚至最后凝练在一起,最终构成文章的主体内容。
六、修改文章的三个维度
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对文章进行修改:
- 检查文章主题
- 调节行文节奏
- 改善语言风格
检查文章主题
动笔之前,想清楚文章最核心、最有价值的内容,最好写作前自己尝试用一句话去总结自己想写的内容,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。
因此,初稿完成之后,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检查文章主题是否与自己写作前的构思一致。
找到跑偏的内容,即每个环节堆积了或重复、或与主题无关的素材。
然后针对性调整,即厘清支持主题的素材,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素材。
调节行文节奏
调整宏观节奏
- 调整文章宏观节奏的第一步,就是对开头和结尾进行重点修改
- 第二步,则是回看文章的逻辑结构,把每部分的主题提炼,连起来看是否上下文逻辑通顺
- 在终稿中,让文章被梳理成清晰的线性结构
调整微观节奏
- 对句子和段落长短的调整,把握文字的节奏,是文章保持流畅、简练,以能够留住读者为目标
改善语言风格
- 避免语言上的「炫技」,文章要以通俗易懂、没有语病为最高目标
- 避免口语化的表达,过多的口语表达会让文字的节奏变得琐碎
- 避免所谓的「大词」,例如「张力」「构建」等看似适用于各类场景,实则无法传递出实质意义的词汇
七、写完文章后要做的几件事
检查文章的核心内容
当我们的思考模式从写作者转换为读者,很快就能在自己的文字中发现问题了。
重读文章时,不妨先想想最初想要呈现的核心内容,是否已经通过文章准确传达给了读者。
剔除文章的冗余内容
审读文章时我们必须围绕文章想要传达的主要内容、话题和观点,对文章中这些关联性不强的内容进行剔除。
保持文章的可读性
善用字词、标点、排版手段,对文章的整体「观感」进行微调。
找个人来读一读
可以是了解相关话题的其它作者,也可以是对所写内容完全陌生的亲朋好友,但最好是这篇文章的受众。
让他们从读者的角度提一些实际的建议,或许能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。